手机站

许永良:以石寄情,以刀言志

2014-07-01 阅读:558

“以石寄情,以刀言志”,在执着的奋斗中,“70后”许永良从一个普通农民转身为颇有名气的石雕艺人。

许永良,1970年出生在穹窿山脚下的村子里。由于家境贫寒,17岁时,他就到乡镇的矿山企业上班。从小对绘画和石刻感兴趣的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与石雕结缘,改行学艺砚刻技术。许永良的勤奋好学,加上对雕刻的热爱和执着,让他的手艺很快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当时的砚台市场并不景气,许多人纷纷转行,有的当起了泥瓦匠,有的外出打工,许永良却没有气馁。在制砚的同时,他尝试着石壶的开发,很快获得成功。1991年,许永良毅然到了南京、上海等地闯荡,订单纷沓而至,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到1994年他有了自己的石刻工作室。

有了工作室,有了市场,许永良感到如鱼得水,他对菊花石、砖、木鱼石、澄泥石等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把生活中发现的题材,感悟到的灵感,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创作出底蕴深厚的优秀作品。很多看似很平常的石头,经过他的雕刻都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了生命。他的不懈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如今他成为省高级工艺师和吴中区石刻代表性传承人。二十多年的雕刻,许永良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雕刻家。

喝着穹窿山的泉水长大的许永良,出于对穹窿山、兵圣孙武的热爱,历时半年时间,创作了石雕 《兵圣孙武隐居穹窿山著兵书》,为了这件作品,许永良专心研读关于孙武的书籍,不断揣摩其中的深刻含义,创作间隙就会到穹窿山的孙武苑走一圈,寻找灵感,由于许永良的潜心和执着,他创作的孙武,眉宇之间蕴含着睿智、大气,栩栩如生,又不露痕迹。2009年,穹窿山风景管理区为了恢复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找到了他,由他雕刻、修复了年久失修的小王山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重新恢复了于右任、章炳麟、谭延闿等书法大家的风格和神韵。近期,穹窿山孙武文化园许多雕刻也由他来完成。能够在雕刻艺术的道路上获得丰硕的成果,用许永良的话说,离不开穹窿山丰硕的文化沃土,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坏境,而石雕创作也是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追求。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材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客服中心:QQ交谈

开通会员:QQ交谈

广告合作:QQ交谈

建站咨询:QQ交谈

石材微信

微信服务号

石商APP

扫描咨询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