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吕子平;石头雕镂的大千世界

2017-01-06 阅读:1920
 

    吕子平用笔作记号。

    传统石雕神像讲究精、气、神,拥有者方为上品。

    一凿一刻吕,子平正在认真打磨着。

 

 

 

    石雕,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此后的数千年,人类对石的热情与日俱增,石雕作品,也从最原始、最粗犷的石磨盘、磨棒演变成为雕工精美的华表柱、佛造像、园林石雕等。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

    而说到闽南的传统石雕,其艺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展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南安市诗山镇红星村,就有着一支优秀的石雕团队,他们的技艺在石狮、石墩、石柱、石牌等作品的生动逼真上毫不逊色同行作品,还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木雕刻的镂空工艺等应用于石雕,多变的纹路让作品更加细腻美观,也更受欢迎。近日,记者走进红星村,寻访这支团队的创始人吕子平,和大家一起来一场人与石的“对话”。

    本报记者邹思敏李想文/图

    鼎盛时期

    村里雕刻作坊数以百计

    沿着乡村古道步行,远处错落的红砖古厝如剪影般掠过,老树、绿田还有和煦的阳光,红星村的景致看着就像一幅艺术作品。在一偏隅之处,记者找到了吕子平的工作室,不大的院落里有序地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石雕:雄赳赳挺着胸脯的狮子,眼神里像能射出凶光;柔目似水的观音一手拿着玉净瓶,一手轻拨柳枝,体态柔和;威严肃穆的将军左手按剑鞘,右手抽剑,仿佛欲与敌人拼杀……石雕惟妙惟肖,生动如活物。

    吕子平和记者泡了一壶清茶,杯盏间,他把记者带回到30多年前的红星村。彼时的吕子平仅有16岁,刚刚初中毕业,他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选择,没有多少犹豫,他放弃了学业,选择了成为一名石雕师的学徒,而这一切更像是顺应当时的潮流。

    “当时的红星村,成为一名雕刻师是受人尊敬的,而且有着不菲的收入。”吕子平回忆,石雕工艺和红星村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的惠安人四处谋生,其中就有一小部分人在红星村扎根,并将雕刻的手艺传给了当地人,由此生根发芽。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很多当地人甚至都放弃了生产队的工作,转而以雕刻为业,做石雕一时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谋生手段,全盛的时候,全村的雕刻作坊数以百计,而吕子平正是赶上了这个大潮。“红星村的石雕行业有着丰富的青石矿资源,也因为这个优势,国营厂才会在这里建起。”吕子平告诉记者,他早期的学徒生涯也在这里开始。

    精益求精

    三十载练就雕刻绝活

    一般人的学徒生涯都是3年,在此期间是没有工资的,有的人为了更早地出去赚钱,便早早地离开了师傅。而吕子平没有这样选择,他学满3年后,还多留了两个月去学习雕刻那些比较精致的作品。“如果过早出去,以当时的资历只能接到一些简单的活,不利于自己技艺的提高。”已有30多年石雕生涯的吕子平如今说来依然谦虚。

    “雕刻技艺的学习过程是非常辛苦并且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有非常的毅力和耐心。”吕子平举例,入门时候他最早接触的就是做石牌雕刻,它有好几道工序,工序一道一道学,第一道过不了关,后面的绝对不能做。其中基础入门的粗打平面,他就学了半年时间。当时用的还是最古老的工具,铁制的锤子和凿子,打久了工具都会变形,通常他都是白天打,晚上就要重新烧锻工具,十分辛苦。学完粗打平面,然后就是修平面,仅仅修平面的工序又可细分为粗钉面、粗枫面、细枫面。而后修石头的曲面角,最后打磨,两根木棍连着砂轮用人力来回拉扯,要进行5次左右。

    结束学徒生涯后,吕子平开始学着作画,尝试着雕刻一些人物、动物等立体的石雕。“当时找那些技术好的人学,工资拿的最少,但最重要的是用心学。”吕子平回忆,因为自己画模型的基础差,在最开始雕刻立体作品时他没少遇到挫折,同样的东西,他做出来的总没有别人的好。这时候他就会虚心去向别人请教,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他开始细心观察现实中的人物动态,用心思考每个动作的细节,以至于动态下衣服的纹理也不遗漏。

    谈话间,吕子平带着记者来到一尊已现雏形的土地公面前,一手锤子一手钻子,他开始细心地在石雕身上捶打。记者注意到,吕子平是在雕刻土地公衣服的纹理,捶打的力度时重时轻,但频率都很高,十分娴熟,有时也会停下自己观察一番,眉头紧蹙,一会摇头,一会又会心一笑,全然忘了旁边还有其他人在场。

    过了10多分钟,可能手上的活完工了,吕子平才回过神来,“这种神佛的雕刻一定要注重细节,面部眼神、手的动态及衣服的褶皱都要有自然感,要有传统的现实感,人物的动态要立体,高低要分明……”记者看到,经过吕子平打凿过的地方,纹理确实雕刻得十分自然。

    好评如潮

    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吕子平也从一个小学徒变成了一位专业的石雕手艺人,他所创办的雕刻团队不仅在南安本地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在海内外也是好评如潮。他们承接过的项目包括溪美街道荣溪宫的石雕、隐秀寺的上牌楼、九牧集团的古建筑群等,去年年底还承接了诗山凤山寺投资额达700万元的建设项目。此外,不少台湾客户也慕名找到他们订货,菲律宾客户也要求他们为其建设古大厝,平均一年下来的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

    相比于泉州惠安的石雕工艺,吕子平有着自己的底气。他认为自己的一大优势就是本地的青石矿产,材质好,做出来的产品自然好。此外,他们除了在工艺上与惠安石雕旗鼓相当,产品的造型上也进行了创新,比如传统的柱子只有圆柱形和方形,他们独创了橄榄型,还在柱子上纹上了花样,借鉴木雕刻工艺,多了一些镂空工艺,多变的纹路,让产品看起来更加细腻美观。

    尽管近几年经济下行,但在吕子平看来,石雕行业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和闽南人对宗教信仰的热衷是分不开的,石雕行业未来的前景仍然广阔。与之相比,更让吕子平担忧的是手艺传承的问题,30多年过去,吕子平眼看着村里从事石雕行业的人日渐稀少,从原来鼎盛时期的上百户到如今只剩30多户。

    “相比其他行业,石雕行业更脏也更辛苦,现在社会多是独生子女,人们更愿意让子女去做体面的工作,社会发展了,就业的方向多了,很多原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吕子平不由唏嘘社会发展给石雕行业带来的改变。不过,吕子平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已经陆续收了10名学徒,包括自己的儿子。吕子平认为,其实现在从事石雕行业并不比其他行业差,学徒期间,除了吃住补贴,每个月也能领到一定的薪水,行业发展的前景也不差,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这门手艺的传承中来。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驻足在眼前一尊即将完工的土地公石像,在吕子平的一凿一刻中,或许更多的是打磨出岁月的痕迹、古朴的意趣及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手工艺……

    老手艺档案

    在浩如烟海的工艺作品中,石雕拥有独特的地位,其材质坚久、种类丰富、应用之广泛、流传之久远非一般工艺品所企及。石雕可以分为观赏型和实用型两类。其中,观赏型石雕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和一些小型的人物、动物、山水摆件;实用型石雕包括建筑石雕和宗教用品。这类石雕主要用于府邸、民宅、桥梁、佛教造像,建筑石雕中最常见的有石牌坊、石栏杆、石柱、石狮子等,而闽南人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和对古建筑的喜爱,赋予了这个行业不灭的生命力。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材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客服中心:QQ交谈

开通会员:QQ交谈

广告合作:QQ交谈

建站咨询:QQ交谈

石材微信

微信服务号

石商APP

扫描咨询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