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石材网www.stone315.com
石雕欣赏——百态达摩石雕像 | 雕刻工艺
导读:达摩略传 达摩全称为“菩提达摩”,是西方禅宗第28代祖,亦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达摩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 “香圣国”国王的三王子,该国崇尚佛教,少年的达摩便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达摩自小就以贵为辱,以奢为耻,以获得智慧、才能为追去目标,深得香圣国王的
石雕欣赏——百态达摩石雕像
石雕欣赏——百态达摩石雕像图片


    达摩略传


    达摩全称为“菩提达摩”,是西方禅宗第28代祖,亦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达摩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 “香圣国”国王的三王子,该国崇尚佛教,少年的达摩便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达摩自小就以贵为辱,以奢为耻,以获得智慧、才能为追去目标,深得香圣国王的器重,意欲传位于他。而达摩却断然推让,他认为,一个国君,即使是英明的圣主,给予子民的恩赐也不过是一个国家的范围,岂能普济万民?只有佛法才是浩瀚无量的,才能普施法雨,普渡众生。他下定决心,割断尘念,一心向佛。


    时有东印度般若多罗(即西方禅宗第二十七代祖)来王宫说法,慧眼识珠,看中了三王子菩提多罗,决定传法于他,并将其改名为菩提达摩。香圣王去世后,众人皆嚎啕大哭,唯独达摩并不啼哭,他在灵前双手合十,盘腿静坐7日后,便随般若出家。


    青灯黄卷,磐鼓钟声,达摩跟随般若恭禀教义40年,练就“禅定”之法。般若去世后,他遵循般若“去中国有大因缘”的嘱托,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乘木舟航海来到中国广州。


    好佛的梁武帝萧衍派使者恭迎达摩到金陵(今南京)。由于梁武帝注重造寺写经,戒斋度僧,念佛诵经等佛的表面文章,不能领悟达摩的心要禅法,耐不住寂寞,故机缘不契。达摩便离开金陵,意欲渡江进入北魏。而梁武帝却拦阻达摩入魏,下令驱散所有渡船。达摩来到江边,只见一位老妇女坐在岸边,身边有一捆芦苇,达摩向她要了一根,放在江中使出平时所练的坐禅之功,脚踏水中芦苇,趁着骤然吹起的南风,向北岸飘去。这便是“一苇渡江”的典故。


    达摩来到洛阳永宁寺小憩后,又到嵩山少林寺。由于少林寺主持只相信小乘佛教,和达摩宣扬的大乘佛教大相径庭,他便思谋在此山中落下脚跟,集中精神,静心坐禅,把禅定之法进一步提提高,用自己的善行告知世人,只有大乘佛教的禅定之法才是修成正果的唯一通径,只有坐禅才能成佛。


    达摩在寺后的五乳峰找到一个“火龙洞”(后改称达摩洞),9年面壁而坐,禅精竭虑,餐草饮泉,礼佛忘躯。他为了练就面壁时“平心静气,忘言绝虑”的真功夫,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坐禅反映在石壁上的身影用坚硬的石刀刻了下来,每日照着影壁规范自己面壁坐禅的姿态,后来竟达到人如其影,丝纹不差的地步。他将坐禅所悟,加以归纳,提出了“理人”和“行人”的佛理,理人:教人舍伪归真,以认识世间万物;行人: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教教义践行。9年后,少林寺内众僧均成了达摩的门徒,达摩成了少林寺第二代方丈大和尚。


    达摩的面壁禅定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人们把达摩提倡的禅定静虑、消除杂念,顿悟成佛的方法,称之为“禅学”。而这里指的面壁即观壁,观壁就是“心如墙壁”,取静坐中面对的墙壁作为比喻,以墙壁的直立不倚作调心之要领,“舍妄归真,凝注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持不移”(见《楞伽师资记》卷一)。现在,达摩洞和面壁石还在五乳峰上,令来往游人僧人时时缅怀这位对中国佛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异国高僧。


    达摩晚年行状,未见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将衣钵法器传给笛子慧可后,离开了少林寺,云游四方,在洛水之滨遇毒身亡,掩埋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佛塔中。民间还传说魏使宋仁由西域回归途中在葱岭遇到达摩,见他手提一直芒鞋,驾云冉冉往西而行,返归故国,因此又有“只履西归”的典故。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