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各大博物馆大量收藏、陈列中国石雕,似乎为一常态;然而在1905年之前,西方世界实际并不认为中国有优秀的雕塑作品。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雕塑”地位的认定也有着天壤之别,西方将“雕塑”放入Fine Art的神圣脉络下讨论,中国的雕塑则被视为社会底层工匠所造之物,为文人收藏家所不齿(Fine Art通常被翻作“美术”,然“美术”一词是借用日语词汇,日文的“美术”一词又是译自德语的“Kunstegewerbe”,在多次转译和使用中产生了较大的歧异。如今应当将 Fine Art译作“美术”还是“艺术”也并无定论,故下文将直接使用英文)。那么,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雕塑为何可以从工匠打造之石,一跃而成艺术家的伟大创作?杜克大学艺术史系阿部贤次(Stanley K. Abe)教授一篇被收于2008年《珍宝重现:哥伦比亚大学赛克勒收藏的中国石雕》(Treasure Rediscovered: Chinese Stone Sculpture from the Sackler Collection at Columbia University)的文章,即探讨了上述问题:中国石雕是如何在世纪交替之际被纳入西方 的“Fine Art”范畴,亦即“雕塑”何以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体系下成为中国艺术门类之问题。本文以改写阿部贤次教授文章为主,亦融合了一些笔者的其他阅读经验。阿部教授一文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林圣智老师“墓葬图像专题研究”课的指定阅读文章,笔者在中兴大学历史系游逸飞老师建议与指导下撰写此文,并收入古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研习会的“雅俗之间”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