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寿山石雕“东门派”林霖

2015-09-20 阅读:548
 福州东门外的后屿村以及毗邻的樟林、横屿各村,是寿山石雕“东门派”的发源地,这里诞生了众多寿山石雕艺术家。

林霖出生在后屿一个石雕大师的家庭里,其父林元康是著名寿山石雕刻大师。“虽然生于石雕之乡,但小时候对寿山石真没什么概念。”林霖坦言,小时候他跟寿山石的交集很少,那些斑斓的寿山石在他眼里就是一种“花花绿绿”的石头。他最大的乐趣是把父亲雕刻剩下的边角料当做画笔,在地上画格子,和伙伴们玩跳房子。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稻香千里说丰年》 琪源洞杜林石

“那时,父亲常把石头带回家里创作,厨房小角落里摆着的一张小凳子和小桌子,便是他的工作台。父亲起床比较早,5、6点就开始做工,一直到早饭前,要花上1~2个小时。我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站在父亲身边看他雕刻。”

林霖真正对寿山石感兴趣始于1983年。那一年,林元康大师随团去日本进行交流表演,“当时全村轰动,在送父亲上车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原来从事寿山石雕刻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一年之后,恰好有个机会进雕刻总厂研究所工作。此时,寿山石如磁石般吸引着林霖,在父亲雕刀下呈现的一件件精美石雕,犹如一个奇妙的世界,牵引着他慢慢走近。正在学校念初二的林霖二话不说,立马跟父亲到研究所报到。

工厂里的新环境完全有别于学校,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既新鲜又有趣,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只是,学艺之路并非坦途。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登高记》 芙蓉石

林霖从锯、刻、剔、钻、锉、雕、镂等最基本的刀法开始学起。第一次拿起雕刀,双手十分笨拙,在别人手上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在他手里总觉得使不出力。被刻过的石面,就像是被人啃过的馒头,东缺一块,西陷一角。好在有父亲和众多师傅的悉心教导,林霖很快掌握了圆雕、钮雕、高浮雕等雕刻技艺。可惜没过多久,林元康大师退休了,习惯在父亲的羽翼庇护之下的林霖突然觉得没了主心骨,在厂里消沉了一段时间。

很快,他就摆脱了心结。他告诉自己,前人的经验是从艺道路里的明灯,路却始终要自己走。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他想到了去总厂的陈列室里“偷师”。“那里面摆放了很多大师的作品,一般是重要领导或者是外宾来的时候才开放的。”

林霖作品:《母子情》水洞桃花

一次午休的时间,林霖偷偷溜到陈列室去看石雕。陈列室平时不开灯,窗户也用厚厚的窗帘挡住。林霖轻轻掀起窗帘的一个小角,借着室外的光线,只能欣赏到部分作品。没有学习雕刻之前,他也曾经看到过这些石雕,但却是在这时候才让他重新认识寿山石雕。他看着这些作品,脑子里不停在揣摩巧色怎么利用的,是用什么手法雕刻的……

精巧的雕件与高超的技艺,令他第一次有了震撼的感觉。此后,他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偷师学艺”。有次为了刻一个印钮,一天跑了好几趟陈列室。在不断地自我鞭策与勤奋努力下,林霖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0年,林霖和师父阮章霖合作的《祝寿图》,荣获“第二届雕刻艺术珍品奖”一等奖,他的名字也渐渐为业内人士所熟知。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皆大欢喜》旗降石

次年,刚刚在寿山石行业崭露头角的林霖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得到了一个去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的名额。为了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他以退为进,选择重回校园学习。

在江西的三年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的基础理论以及雕塑和素描,获益匪浅。记得第一次做雕塑,老师搬来一个石膏模型,布置大家照着样子做一个泥塑,然后就离开了。一般“塑”的做法是“加法”, 通过堆增可塑性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而“雕”是“减法”,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进行雕刻。林霖用雕刻的手法做泥塑,他先将泥巴都堆到泥塑台上,团成一个圆团,然后就用雕刀“刷刷”地往下削,不到一节课就完成了,而其他人才刚完成一个坯的雏形。老师进来后很是惊讶,对他夸奖了一番。“她当时并不知道我是如何做出来的,后来就露馅了。”老师得知林霖的雕塑方法后,告诉他说雕塑要先塑“骨”,然后是“肉”,最后是“皮”。应该先根据塑像的姿态、形体的比例大小,决定内部骨架的形状,骨架做好后,根据预先做好的泥巴构图进行放大塑造。虽然此事已过去多年,对于当年老师的讲解,林霖仍然记忆犹新。

林霖作品:《西山放鹤图》 旗降石

与一些科班出身的雕刻家相比,初中未毕业的林霖美术基础稍差,为了恶补自己的文化和美术基础知识,他购买了《中国雕塑史》、《世界雕塑史》等整整几十本大部头的专业书籍,一本接着一本细细研读。“以前在厂里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艺术水准还不错,后来才发现,在艺术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在校学习的三年期间,林霖利用假期跑遍了全国,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丽达与天鹅》李红善伯石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寿山石行业的发展,美术院校毕业的新生力量不断涌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寿山石雕开始形成“传统派”和“学院派”并存的局面,林霖也对自己所学的传统寿山石雕与现代雕塑进行了比较和思考。“传统寿山石雕工艺基本是师徒传承下来的,以帝王将相、象征性的动物等历史性的题材居多。注重雕工技法,在技法上也更强调“意”,在“形”上不是特别严格,不重比例,重线条,更重石头的运用。而现代雕塑则重人物的结构、比例,偏重写实,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画面更华丽,更讲求质感。”从学校毕业后,他选择突破传统题材的局限,将美术雕塑的手法融入寿山石雕,创作了作品《少司命》。

《少司命》题材取自屈原创作的《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少司命旧注以为星名,也是神名,主管人的祸福,司人子嗣之有无。林霖突破了传统创作中神话人物的形象,以雕塑的形体进行表现,人物结构严谨。作品中的女子一只手微微抬起,托起一个婴孩,充满了力量感。这件作品获得福州市第八届工艺美术“如意奖”优秀作品奖。之后,林霖又创作了《榕树下》、《命运之神》等一批具有“学院派”气息的作品,获得收藏家的一致好评。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观音》芙蓉石

在寿山石业内小有名气的林霖先后多次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办展、交流。期间,他参观了当地的神庙,其中印度教的神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将大自然拟人化,动物、植物都能成为神,而且他们的人物丰满,有力度。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绘画,既传统又不失自然。”而且国外的华人、华侨虽然在外生活了数十年,乃至数代人,却依然保留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无尽的向往,令林霖开始重新思索传统寿山石雕技艺和题材的发展。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西山放鹤图》水洞高山石

“‘凡是传统中的经典都很难超越,我们研究成果,只是从起点再回到起点。’这是著名画家刘巨德教授所说的一句话。经典的东西是不容易超越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青铜技术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人、生命情感和具体实用的生存需要完美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时代不同,势必会带来不同艺术语言的特征。我们害怕失去非常经典的艺术样式,就会千方百计的去继承,甚至去发展。在艺术领域,任何创新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但若要想站得住脚,必须有其合理性,不能与传统脱节。为时代而时代,往往最终为时代所淘汰。”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林霖作品:《观音》芙蓉石

2005年,林霖重新回到了传统题材的创作上,并将这几年领悟到的,学习到的,都融入到创作中去,作品在各级展会上屡屡获奖。

“我的艺术起点是从传统的人物、古兽开始的,现在又回到了这类题材的创作。从起点回归起点,是我从艺近30年来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林霖表示,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思考、创新和改变,才能让自己的艺术之路不断延续下去。

林霖,福州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高级技师,福州市一级名艺人。进修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擅长寿山石圆雕、高浮雕、花鸟等创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元康,后又拜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阮章霖学艺,并得到陈敬祥等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所创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及市展览和评奖,并屡屡获奖。作品作品《西山放鹤图》获第六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作品《母子情》获第六届中国明石雕刻艺术展金奖,作品《十六应真》获中国百花奖金奖,作品《指日高升》获第八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作品《海底世界》获第八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作品《麻姑献寿》荣获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银奖,作品《东方朔祝寿》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展一等奖,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有举办个人作品展,当地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现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监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石道》系列书籍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霖的艺术之路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材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客服中心:QQ交谈

开通会员:QQ交谈

广告合作:QQ交谈

建站咨询:QQ交谈

石材微信

微信服务号

石商APP

扫描咨询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