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把握商机,大力开发中东石材市场

2013-03-31 阅读:566

中国石材工业协会 林玉华

  应阿联酋、约旦、黎巴嫩三国有关建材企业和工商联合会的邀请,以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雷前治为团长、由中国石材工业协会、中国建筑与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和中国建材进出口公司参加的中国建材代表团一行六人于200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对以上中东三国建材市场和可能的合作项目进行为期两周的参观考察。考察期间,分别拜访了阿联酋迪拜工商会、约旦建筑商会、黎巴嫩商会和黎巴嫩南方商会,对共同关注的中东建材市场、中国建材产品在中东市场的地位、如何把中国高档建材产品打入中东市场等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就中国建材行业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与阿拉伯国家建筑商共同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此次中东三国之行,增加了对中东三个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城市建设、建材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国外进口建材的需求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取得了大量相关的市场信息以及中国石材企业进军中东建筑市场、开发当地石材资源、投资设厂等有关资料,对于引导我国石材企业成功占领中东石材市场,扩大我国石材产品的国际市场范围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情及市场概况

  中国建材考察团中东三国参观的第一站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1月29日晚上到达直到12月5日离开,五天的时间里,分别考察了迪拜的建材市场,与迪拜工商会秘书长进行交谈,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迪拜总领事馆总领事、总领事馆商务处参赞,参观了在迪拜举办的第24届中东(迪拜)Big5国际建材博览会。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由7个酋长国(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哈伊马角、乌姆盖万和富查伊拉)组成的松散的联邦国家,各酋长国经济基本独立,各自执行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有自己的海关系统,工商会和民航管理局等。

  石油产业是阿联酋支柱产业。阿联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70年代末的290亿桶增长到目前的980亿桶,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储油国,生产能力为280万桶原油/天。石油出口额占阿联酋出口额的绝大部分,联邦政府财政收入80%来自石油收入。此外,阿联酋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可开采量估计为5.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蕴藏量4%,在中东地区列第三,世界排名第四,阿联酋是世界主要液化气出口国之一。

  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为了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阿联酋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多元化的建设。在工业领域,除建立了大量与石油、天然气加工提炼的相关工厂外,在食品、纺织皮革、木材和木制品、纸张和纸制品、基础矿产品和金属制品工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除发展传统经济外,阿联酋在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迪拜酋长国已经成为中东的旅游中心和贸易中心,每年有上百万人来阿联酋参加展览、商业洽谈或订货购买,或作其他商务旅行。此外,阿联酋还大力发展新兴经济行业,如信息科技行业。为此,阿联酋在迪拜酋长国建立了迪拜科技、电子商务和媒体自由区,其中迪拜网络城的建立是阿联酋计划建立中东第一个“硅谷”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阿联酋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2002年石油收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2002年阿联酋GDP750亿美元),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15%上升到2002年的30%。

  基础设施方面,阿联酋有着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对外则有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线路。为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阿联酋还修建了大量的冷藏库、大型仓库等。现在,阿联酋已经拥有现代化的仓储运输设施,并采用最新的交通通讯技术,保障该行业的发展。

  阿联酋是个缺水的沙漠国家,生产生活用水靠海水淡化,在这个国家会体会出“水比油贵”。电力充裕,所有城市和所有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都有路灯照明,到了晚间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为充分利用电力资源,阿联酋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电解铝厂,进口铝资源和铝制品出口在进出口交易额中占有很大比例。

  阿联酋的农牧渔业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政策方面的限制,粮食、蔬菜、肉类及海产品都需要进口。

  在经济政策方面,阿联酋一直执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无外汇管制、无外贸配额,积极吸引外资和致力于回流在外的阿拉伯资金,投资于阿拉伯各个经济领域,实现国民经济多元化,改变单一依靠石油资源的经济结构。阿联酋不鼓励对外投资,但积极吸引外资,在阿联酋的私人投资呈不断上升趋势。外国投资者除在自由区投资设立公司可以拥有100%的股份以外,在自由区以外最多可以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拥有49%的股权,另外51%的股权由阿联酋的投资者拥有。商品进口和分销业务只能由阿联酋人占100%股份的公司或阿联酋人占51%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1996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阿联酋一直积极思考修改经济领域的各项法律规定,以便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

  阿联酋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如提供免费住房、大额软贷款、各种补贴、赠送共有公司股份等方式使阿联酋公民可以共享财富。相对富裕的阿布扎比酋长国通过联邦预算为相对贫困的其他酋长国提供财政支持。

  阿联酋中央银行一直执行地拉姆与美元挂钩政策。除以色列货币和受联合国制裁的国家货币外,阿联酋对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进出境、兑换不设任何限制,迪拉姆与美元汇率稳定在3.67地拉姆=1美元。

  外籍工人占阿联酋劳动力市场的90%,在有些私营部门,99%的员工都是外国人。1999年10月1日出台的新的阿联酋《劳动法》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移民和“黑工”现象,加强管理,对触犯有关移民规定者增加了处罚力度。阿联酋政府在立法上促进阿联酋公民实现就业,禁止从某些国家输入非技术工人。 

  在税收方面,阿联酋不征收所得税,但外国银行要按照利润的20%交税。阿联酋没有消费税,海湾合作委员会规定统一关税为5%,但在阿联酋75%以上的进口都是免税的。

本新闻共10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迪拜酋长国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面积3885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5%。2002年人口达111.2万。迪拜的经济实力在阿联酋也排第二位,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所以习惯上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是整个中东地区乃至整个阿拉伯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此次中国建材考察团重点考察的就是迪拜。

  迪拜在阿联酋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50多年以前还是一座穷渔村,1966年发现石油,从此爆发起来,转眼之间在沙漠之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这是一个极度奢侈的国家,这里种植的每一棵树的代价都在3000美元以上,对每一棵树的养护每年都要花费1500美元以上。在迪拜有世界上最昂贵最豪华的酒店,这里有世界上最贵族化的运动,这里的水比油更有价值,世界上名车在这里随处可见,黄金是女人体重的一部分。耗资30亿美元,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正在建设之中,建成之后据说在月球上可以看到这个设计成棕榈树状的人工岛屿,目前填海工程已告结束。在棕榈岛上设计建有50家星级酒店和2000幢高档别墅,中建集团已经招得其中的963套别墅,总造价1.3亿美元。

  在迪拜有一座号称是世界上第一家建筑高度最高的七星级酒店(因饭店设备太过高级,远远超过五星级标准,只好破例称为七星级)—迪拜伯瓷酒店(又称阿拉伯塔),酒店由英国设计师W.S.Atkins设计,一共有56层,202间高级客房,高321米,比法国艾菲尔铁塔还高上一节。美轮美奂的酒店外形如同一张鼓满了风的船帆,浓烈的伊斯兰风格和极尽豪华的装饰在伯瓷酒店里发挥到了极点。整个工程花了5年的时间,2年半时间在阿拉伯海填出人造岛,2年半时间用在建筑本身,使用了9000吨钢铁,并把250根基建桩打在40深海下。

  在迪拜伯瓷酒店内部更是极尽奢华之能事,触目皆金,连门把、厕所的水管、甚至是一张便条纸,都“爬”满黄金,整幢建筑使用黄金33吨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建筑无法相比的。进入伯瓷酒店大堂,有一上一下两个电动扶梯分列两旁,位于中央部位的是由进口花岗石“蝴蝶绿”和“蓝珍珠”制作的两大喷水池,不时变换不同的喷水方式,每一种都经过精心设计,约15分钟就换一种喷法,如同水柱活泼舞蹈一般。搭乘电梯还可以欣赏到高达十几公尺的水族箱,五彩斑斓的各种海鱼在水族箱里尽情畅游,使人赏心悦目。金碧辉煌的豪华套房,则让人感受到阿拉伯石油大亨般的奢华。所有的202间客房皆为两层楼的套房,最小面积的套房都有170平方米;而最大面积的皇家套房更有780平方米之大。所有房间都是落地大窗,随时可以面对着一望无际的阿拉伯海。

  伯瓷酒店设有特殊的海底餐厅,进入餐厅必须有潜水艇接送,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时间,却把人们带入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可以想象,在这样梦幻般的环境下进餐,客人是一种什麽样的感受。

  迪拜既是一个旅游城市,还是一个会展城市。在迪拜每年有近50个国际性的大型展览会,代表团在迪拜参观期间正值第24届中东(迪拜)Big5国际建材博览会在此召开,全体团员利用12月1日下午参观了博览会。本届博览会展览主要内容:建筑材料、卫浴陶瓷、水技术和环境保护、空调及制冷、清洁及保养产品、玻璃和金属材料、石材及机械。展览组委会分别给26个国家划分出分馆并体现出每个分馆的特点,有来自32个国家的1200多家企业参加,展品有27000多种。中国有160家企业参加此次展览,展示的产品几乎包含博览会全部展示内容。石材行业有近30家企业参加,展示摊位近50个,在展会上可以见到国内一些比较知名的石材企业如康利石材集团、高时石材集团、晋江联兴石材、厦门庆龙等企业的展台。光顾中国展位的观众、客商明显多于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等国石材展台,尽管我们展台布置没有人家的美观漂亮,但中国厂商参展的石材品种比外国丰富,而价格低廉更容易吸引客商们的眼球。

  阿联酋作为中东地区从198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的海湾石油国家之一,可以说是从沙漠上建起的绿洲国家。石油的开采和加工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在阿联酋共有建筑招标资格公司6970多家,主要建筑群体工程分为迪拜地区、沙迦地区、阿布扎比地区。根据阿联酋政府市政建设厅2002年的投资计划,为了减少后石油时代带来的负效应,连续5年,利用全年石油销售收入的14%,来投资500家3星级以上的国际酒店,20万套别墅,60座清真寺,把阿联酋的迪拜、阿布扎比、沙迦建设成为中东地区的国际旅游城市。阿联酋建筑项目的特点如下:(1)建筑项目中天然石材和建筑瓷砖用量大,因为阿联酋的建筑法规定建筑房屋和建筑物必须进行外装修和地板装修;(2)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方面,装修造价占工程总造价的50%以上;(3)建筑项目工程中,低档装饰石材需求量占60%,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等,高档石材需求占40%,主要来自意大利、南美,中国也有少部分高档石材供应。 

 

  2、约旦王国概况及市场

  约旦王国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邻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北接叙利亚;东北与伊拉克接壤,东南及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接。

  约旦全境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西部为山地,东部和东南部为沙漠,沙漠占全国总面积的80%。全长320公里的约旦河,流经约旦西部,注入死海。约旦河谷是约旦最富庶的农业区。死海南北长82公里,东西最宽处为18公里,总面积为1049平方公里,死海海面低于红海海平面约400米,是世界上水面最低的内陆湖,其海水的含盐量是一般海水的9倍,水中无生命生存,故称其为死海。死海是约旦最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

  约旦西部山地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其余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首都安曼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为11月到次年2月,年平均降雨量西部山区为500-700毫米,东南部为50毫米。

  约旦是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是国教,人口500多万,95%人口是穆斯林。由于约旦政府在对外交往中一直遵循着等距离外交政策,在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包括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巴勒斯坦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对阿拉伯民族的宿敌以色列同样采取一种特殊的外交政策,尽管中东地区矛盾不断,战事时有发生,但约旦政府在已故国王侯赛因的领导下,从未断绝与以色列的交往,阿卜杜拉二世国王登基后,一直继承着老国王留下的外交政策,使得约旦这样一个处于是非之地的国家能够免受战争之苦,国民能够安居乐业。

  因为约旦与以色列的关系,美国与约旦同样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迄今为止,美国在世界所有的贸易伙伴中只给与三个国家进口商品无配额的最优惠待遇,约旦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国是加拿大和以色列。

  约旦国家政局稳定,约旦政府一直致力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在阿拉伯世界,约旦起到了许多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所起不到的作用,中国新任驻约旦王国大使罗兴武先生给约旦的政治、外交、国内政策等方面总结了“小中见大;短中取长;乱中取静;弱中见强”十六个字,四大特点,概括了约旦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重要作用,约旦政府务实的外交政策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实惠。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国民受教育程度方面,政府注重发展医疗和教育事业。代表团在约旦考察期间,不管城市还是乡村,每到一处都会见到成群结队背着书包的男女学生走在上下学的路上,可见约旦政府对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之一斑,这种情况在阿联酋以及随后考察的黎巴嫩都是少见的。

  约旦是一个到处洋溢着文化气息的美丽王国,他与众不同,具有吸引力的独到之处,既古老,又现代。约旦社会稳定,气候宜人,人民热情好客。约旦历史悠久,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与约旦的文化、民风民俗有着紧密地联系,是世界各国难以匹敌的。多年的风雨沧桑和历史沉浮,在约旦留下了举世无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约旦首都安曼,历史上曾名拉巴斯·阿蒙(公元前11世纪拉巴斯·阿蒙王国的首都,延续长达600年),希腊罗马时代又名费城(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兵占领了这一地区,亚历山大死后,托勒密二世国王菲拉德尔菲斯以他的名字命名,意为友爱之城)。这是一个繁忙的商业中心,有高级饭店、餐馆、画廊和博物馆。城堡山上各色遗迹点缀其中,有力士神殿、伍麦叶王宫和拜占庭教堂,山脚下的罗马剧场更可容纳6000名观众。这些古代建筑都是采用当地盛产的米黄色和乳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粗大的石柱高达十几米,砌墙的石料大者可达十几立方,充分体现了约旦人祖先的聪明和智慧。

  近80年来,安曼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约旦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安曼城由最初的几平方公里扩大了几十倍(安曼市总面积9269.7平方公里),以乳白色和淡黄色为基调点缀着玫瑰红色的建筑散布在19个山包上(安曼城最早只占据7个山包);这座获有中东地区“白城”美誉的山城,人口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200万人,占整个约旦人口的38.5%。 

 

  在距首都安曼250公路里程的西南处,分布着与约旦一般地貌有别的粉红色砂岩构成的起伏群山,在群山环抱的穆萨谷地之间,坐落着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举世闻名的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Petra)是希腊语“石头”的意思,因为该城建于岩石之间,所以便称其为“石头”城;又因周围岩石为粉红色,世人又称她为“玫瑰城”。

  公元前七世纪末、六世纪初,也就是在中国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时代初,在阿拉伯半岛北部,叙利亚南部有一个阿拉伯游牧民族,自称为“奈巴特”人。他是古代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个部落,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现在贝都因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和抵御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控制和掠夺,在公元前三世纪,奈巴特人在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建立了奈巴特王国首都。奈巴特人不仅从事畜牧业、农业,也经商,从事铜的冶炼业。到公元前二世纪初,佩特拉已经成为一个很繁荣的首都,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中东地区埃及、叙利亚、希腊、罗马之间的贸易市场和中转站。公元106年,罗马军队灭亡了奈巴特王国,占领了佩特拉。罗马人在奈巴特人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建佩特拉,使罗马文化同奈巴特文化相互交融。到了公元四世纪初拜占庭(东罗马)占领时期,佩特拉逐步失去奈巴特人首都的光彩。公元六世纪,佩特拉经历几次大的地震,震坏了大部分地面建筑,拜占庭人便遗弃了佩特拉。

  佩特拉古迹散布在20多平方公里的山谷、山坡、山顶上,山谷两旁的山坡和山顶之上,到处可见在完整的岩石上凿掘而成的墓穴。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卡兹涅”(阿拉伯语藏宝室)的石雕建筑,它是奈巴塔王国阿拉塔斯三世国王的陵墓。整个建筑是在山石上凿刻而成,其正面宽30米、高43米,设计精巧,工程巨大,雕工考究,充分体现了二千多年前奈巴特人的聪明才智。距佩特拉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是一座因形就势沿山石而凿成的巨大剧场,共34排,有7000个座位,周围有四根粗大的石柱,它是公元前后阿拉斯塔四世国王统治时期修建的。在剧场对面山上错落排列着44座墓室,墓室内部的红白相间的细砂岩纹理变化丰富、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大自然造就出如此精美的岩石令人叫绝。由于历史的久远,现存的古迹除各种各样的皇家墓室、平民墓穴外,还可见到当年的街道用石头铺砌的路面、路两旁的石雕造型、神殿围墙、倒塌的粗大的石柱、石砌大门的拱顶、修道院等建筑残墙断壁,在这里既看到二千多年前这个地区的繁华,又能体会出古代人的智慧,既可欣赏到古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可了解到阿拉伯民族和宗教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们从事石材事业的人,对佩特拉古城的建筑工程之巨大、雕工之精细考究、图案之精美丰富,不能不叹为观止。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约旦河谷的东、西两侧,是古代西亚的交通要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一次次在这一地区征战厮杀、纷争不已。古代迦南人、埃及人、亚述人、希伯来人、柏柏尔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十字军、土耳其人都在不同的时期居住或占领、统治过这一地区。而这一地区又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宗教圣地最集中的地方,遍布着三教的先知、使者、圣徒的足迹,近代历史学者把这一地区称为“世界历史博物馆”。

  约旦与中国在1977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此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进行友好合作,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年增多,贸易额也在逐年上升,2003年中国已成为约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为德国),2003年头十个月的同中国贸易进口额达3.62亿美元,占约旦进口总额的7.9%。约旦政府近年来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首都安曼、克拉克地区都分别建立了国家级工业开发区,在这些地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在扩大对外出口、增加收入和安排就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亚克巴是约旦政府在相继建立工业区、自由区、合格加工区(QIZ)之后,为进一步加强吸引力而设立的类似中国深圳的经济特区。它地处约旦最南端、红海海岸最北端,水、陆与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相邻,水域与埃及水域相接;当地人口近10万人,占地650平方公里,据约旦首都安曼340公里,是约旦唯一的出海口,既是天然良港,也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亚克巴经济特区包括亚克巴市、亚克巴国王国际机场、新亚克巴工业区、三个港口和亚克巴附近的沿海及内陆开发区。特区内建立两个工业区(包括轻纺工业区和重、化工业区)。改建3个港口(包括1个旅游客运港、1个集装箱港、1个散装货运港),新建一个国际机场和旅游开发区;约旦政府还拟将现有铁路延伸至区内的重工业区,并准备在今后将特区与整个地中海地区铁路网连接。 

  整个特区将成为免(关)税区,区内无论投资者、居民还是来访者都可享受免(关)税待遇,区内个人所得税为5%,服务税与零售税为7%(区外为15%)。区内投资企业享受自由区待遇(免税进口设备和原料)。

 

  中国在约旦投资的企业已有几家,最知名的海尔集团投资1200万美元在约旦建立加工厂和从事贸易,还有三家香港和台湾的纺织企业投资在克拉克工业区建厂,主要纺织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到美国,享受无配额待遇,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在约旦的劳务输出人员已达到7000人,这些人主要分布在工业开发区内,在这些中国企业内就业,并负责对当地劳工进行“一带一”的技术传教。

  约旦的建筑市场近几年相当活跃,每年有近600万平方米的建筑竣工,公共建筑和家居市场都需要高质量的建筑材料。由于中国企业对约旦市场了解不多,在约旦市场经营中国商品的商人基本都是约旦商人和其他国家的阿拉伯商人,出售的商品有一部分是到中国采购,大部分是从转口商人手里购得,从阿联酋或者从其他国家进口。有些商家出售的商品明明是中国生产制造,但在商品标签上和产品的外包装上见不到原产地,说明我国的有些企业对外出口渠道不畅通,可能有些企业属于委托加工。

  在约旦建材市场中,经营石材的商铺所展示的石材品种多数为约旦自己生产的米黄色大理石和乳白色的大理石,还有埃及、伊朗、印度的石材,进口的欧洲品种主要是意大利的大花绿、卡拉拉白、和大花白等品种,常见的花岗石品种主要是蓝珍珠、红玫瑰等,这些品种在当地属高档品种,在约旦市场上基本上见不到中国的石材产品。

  在约旦,石材是最常见的建筑装饰材料。在首都安曼几乎所有的建筑物的外墙都是用大理石装饰的,从一般的门市到高档商场,从一般家庭住宅到皇宫、使馆以及高档酒店,无处不见石材的身影,石材产品从一般抛光板材到蘑菇面、剁斧面、荔枝面、还有仿古面等各种产品应有尽有,虽然外墙石材品种花色看起来有些单一,但使用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加工出的石材装饰效果体现出了外表的变化,同样显示出个性特征。

  在同约旦建材经销商和建筑商的交谈中,约旦同仁对中国建材业的发展给与很高的评价,同时希望中国的高质量的、高档的建材产品,尤其是中国产的花岗石和大理石产品,直接进入约旦市场,他们承认中国的同等质量的产品同其他国家相比,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约旦建材业希望中国建材行业在约旦建立一个常设的展示窗口,把中国最好的建材、石材精品随时展示给约旦的用户,让约旦业内人士和广大用户及时了解中国的产品,选择使用中国产的建筑材料。

 

  引起我们重视的应当属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由于约旦在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所处的特殊地位,约旦成为周边阿拉伯国家人民躲避战争灾难的避风港。在约旦考察期间,还会见了伊拉克的一家公司,ANTEMINA 集团公司老板是伊拉克商会主席,这家公司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到约旦躲避战火的,类似ANTEMINA这样的公司在约旦还有很多。在伊拉克人的眼中,躲避战争危险的最佳处所是约旦,战争结束这些公司和富人都将重返自己的国家。战争之前在伊拉克的外国公司,外国商人也有很多暂住在约旦,时刻关注着伊拉克战事的进展,战争结束和局势得到稳定后,他们都会进入伊拉克,和伊拉克人民一道共同参与战后重建。伊拉克战后重建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伊周边国家政界和商界密切关注的焦点,2003年6月5日在约旦首都安曼,由约旦安曼工业协会、约旦信息技术协会、约旦美国商会、和约旦出口商协会联合主办了“在伊拉克经商”的专题会议。

  “在伊拉克经商”专题会议吸引了在约所有关注伊拉克项目的各国商家,参会人数达1300人。除约旦国营和私营业外,联合国驻伊机构和各国驻伊使团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者还有海湾国家、欧洲、亚洲和美国的代表。伊拉克商会组织了一个30人的私营业代表团专程来约旦参会并发了言,在约旦访问的一个印度代表团也来到会场,就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会议主题是让与会者了解:约旦公司在伊经商的机遇;美国驻伊公司的要求和期望;约政府支持本国公司在伊经商中的作用;约旦与伊拉克通商的现有方式及其利用。“约旦企业界必须与伊拉克合作伙伴联手参加伊拉克重建”,这是会议发言人再三强调的话题。无论是约旦驻美大使,还是美国贝克特尔公司的代表,一直主张“不要试图独立行动”。

  贝克特尔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6.8亿美元的伊拉克重建合同,项目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修建学校、重建乌姆盖斯尔港、恢复电网等,但其中大部分工程要分包给其他公司,要求与该公司签订分包合同的名单中,美国公司已达2826家,此外,英国326家、土耳其122家、印度78家、澳大利亚77家,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公司。

  美国麦肯锡公司为伊拉克战后重建的费用作了分析,未来十年中,如果伊拉克想实现年GDP持续增长10%的目标,将需要大量的外国投资。伊拉克现在的债务占GDP的230-485%;恢复其基础设施并保持最低的经济增长将需要至少2500亿美元的资金。如果实现GDP每年增长13%,到2013年为止,将需要5000亿美元的投资。在未来十年中,仅石油业一项的投资将达350亿美元。

  然而,目前伊拉克面临的问题是国家处于混乱状态,人民生命财产无安全保障,没有有效的法律机制,投资者和贸易商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由于这些原因,在伊拉克经商的风险系数极大,使得约旦公司矜持不前,坐守观望,但还是希望分到一块“蛋糕”,所以,大部分公司始终密切关注着伊拉克的一线商机,以便及时切入。

  约旦工贸部官员建议中国公司与约旦和伊拉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求加入伊拉克重建的行列。这次中国建材考察团在约旦与约旦建筑承包商会座谈时特意就伊拉克重建话题,共同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中约关系的有利条件,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密切关注和研究形式的发展,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各项决议的范畴内,积极应对,筹备力量,广泛地与美国、伊拉克、约旦企业接触和洽商,寻求伊拉克合作伙伴和进入伊拉克市场的渠道。

 

  3、黎巴嫩概况及市场

  黎巴嫩共和国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地中海东岸,北部和东部邻叙利亚,南界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全境长约193公里,平均宽约56公里,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

  黎巴嫩地形复杂,50%以上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西部海岸有狭长的低地。最高峰为3300多米的黎巴嫩山脉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山顶积雪长达半年。 境内河流众多,大多向西注入地中海,主要河流有利塔尼河、哈斯巴尼河等。全境地形由西向东可分为:沿海;黎巴嫩山(东黎巴嫩山);贝卡谷地;安提黎巴嫩山(西黎巴嫩山)。位于东西黎巴嫩山之间的贝卡平原,平均宽10公里,长150公里,是小麦和蔬菜的主要产地。

  黎巴嫩属于地中海气候,由于受同海岸线呈平行走向山脉的影响,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很大。冬季沿海地区温暖多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沿海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00-1000毫米,夏天旱季长,气温高。沿海平原和贝卡谷地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3℃,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7℃和2℃。

  黎巴嫩是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私营经济占主要成分。 黎巴嫩国内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西亚腹地,毗邻叙利亚、约旦,与欧洲、北非诸国隔海相望,曾经是东西方、以及欧洲与阿拉伯世界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素以贸易立国,国人亦多有经商传统。

  首都贝鲁特在内战前为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有东方巴黎之称。十多年的战乱使整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重建。

  贝鲁特位于黎巴嫩海岸线中部突出的海岬上,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脉,气候温和,是地中海东岸以其独特建筑风格与气候环境并美而闻名的海滨城市。"贝鲁特"一词源自腓尼基语"贝利图斯",意为"多井之城",至今贝鲁特一些古井仍在使用。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时代贝鲁特已具城市雏形,是当时重要的商业港口,并以织造业、印染业、铸铁业闻名。在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曾于公元前333年进驻贝鲁特,使这座城市具有希腊文明的特点。贝鲁特的繁荣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达到顶点,罗马式的广场、剧院、运动场、澡堂鳞次栉比。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公元635年,阿拉伯人占领贝鲁特地区。

  公元1110年十字军攻占贝鲁特,1187年阿拉伯著名将领萨拉丁将其收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贝鲁特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将省政府迁至贝鲁特后,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黎巴嫩独立后,贝鲁特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中东的金融、旅游和新闻中心,并以转口贸易驰名于世。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贝鲁特被一分为二,从北部的贝鲁特港经中心商业区沿大马士革路到东南郊,形成一条长约6公里、宽约200米的无人区(人称"绿线")。"绿线"以西市区和南部郊区居民大部分为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居民聚居区。"绿线"以东为基督教区。绿线既是东西区隔离带,也是两大教派民兵频繁交战的地带,两区居民不敢轻易往来。

  "塔伊夫协议"签署后,新政府成立,贝鲁特东、西区相互开放,首都治安逐步好转。1992年哈利里总理上台后,制定了大规模重建计划,叙利亚军队和黎巴嫩政府军控制了整个贝鲁特,贝市面貌逐渐恢复。但由于多年内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虽然经过内战的创伤,贝鲁特仍是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的文化中心。该市歌舞表演、影视制作等娱乐行业非常发达。贝鲁特还拥有庞大的教育机构,黎巴嫩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圣约瑟夫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闻名于中东地区,此外还有国立音乐学校、美术学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等。很多国际性、地区性会议也经常在该市举行。贝鲁特现仍是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贝鲁特港口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港区面积66公顷,港深15-18米,10万吨级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货物。贝鲁特国际机场是国际上著名航空港,每天有2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这里起降。

  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地理因素导致黎巴嫩经济结构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殊性。自上世纪40年代独立以后,至70年代中叶,黎巴嫩逐渐形成以金融、贸易、旅游、侨汇为其经济4大支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工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经济模式。60-70年代,黎巴嫩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曾经超过70%。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逐渐演变,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相对较高,不亚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黎经济发展较快, 1943-1974年是黎当代史上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刚刚独立的黎巴嫩,以其自由经济政策,阿拉伯属性,与西方国家的传统关系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一系列鼓励国内外资本发展的政策法规,成功地培育了金融服务、转口贸易、旅游休闲以及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在中东地区的中心地位。加上温润的气候与秀丽的景色,使黎巴嫩赢得“中东瑞士”美誉,贝鲁特也曾被世人称为“小巴黎”。

 

  1975年-1991年内战中断了黎势头良好的经济发展进程,战争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650亿美元,资金大量抽逃,优秀人才严重流失,国家经济元气大伤。与此同时,地区内其它国家的经济相继崛起,取代了黎巴嫩曾经独享的有利经济地位。历史发展机遇的丧失,以及中东和平进程屡遭挫折,使战后黎经济的重新崛起面临严重挑战。

  据统计,2000年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为164.62亿美元,人均GDP为4115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属中上等水平。

  黎巴嫩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由于黎的民族特性和长年内战,黎巴嫩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裔人口多于其国内人口的国家,据估计,黎巴嫩国内现有人口为400万,在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在1200-15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

  黎人主要信奉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历史上,直至1943年黎独立时,在黎全国人口中一直是基督教徒占多数。但是,这一结构自七十年代以后已发生很大变化。目前黎各教派人口比例大致是基督教徒占人口总数40%,穆斯林教徒占人口总数60%。

  两大教派内部又分成若干个小教派,被黎巴嫩政府正式承认的宗教教派有18个,分别是: 基督教:马龙派、希腊东正教、希腊天主教、叙利亚东正教、叙利亚天主教、亚美尼亚东正教、亚美尼亚天主教、聂斯脱利派、迦勒底教派、新教; 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德鲁兹派、阿拉维派、伊斯玛仪派;亚美尼亚派、格利高利派、犹太教。 

  教派在黎国家政治生活中有重大影响,1943年独立前夕,各派之间达成口头协议:总统必须是基督教的马龙派,议长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总理为伊斯兰教逊尼派。 1975-1991年黎巴嫩内战就是在这18个教派中展开的。

  宗教信仰的差别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状况的差异。穆斯林教徒,尤其是什叶派在收入、职业和受教育水平方面均比基督教徒要逊色,而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穆斯林又大大高于基督教。

  由于在黎巴嫩的历史上,迦南人、菲尼基人、古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都在不同时期统治了这块土地,因此在这块国土上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建筑,在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的世界驰名的古迹—巴尔贝克神庙内,可以找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烙印。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阳神“巴尔”的庙宇,称为“巴儿贝克”(“贝克”意为城,“巴尔贝克”意为“太阳城”)。后腓尼基人取代迦南人在此定居。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占领黎巴嫩后,在黎沿海建立了贸易中心,同时也同化了由腓尼基人居住的巴尔贝克城,巴尔贝克遂易名为“希利奥波利(太阳之城)”。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认为希利奥波利战略地位重要,加快了希利奥波利和神庙的建设,并派军队驻防。其后奥古斯都皇帝驱遣两万名奴隶,历时数十年,在腓尼基神庙原址上大规模扩建。公元60年,巴尔贝克神庙基本竣工。以后经过300多年的继续修建,最后成为规模宏伟的神庙群,用以祭祀罗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维纳斯。

  今天的巴尔贝克神庙虽称作罗马神庙遗址,但它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从1956年开始至黎巴嫩内战前,每年夏季都在这里举行巴尔贝克国际舞蹈和音乐节,酒神巴卡斯庙通常作为音乐节的会场。内战后巴尔贝克艺术节逐步得以恢复。

  神庙由祭礼大厅、朱庇特庙、酒神巴卡斯庙、美神维纳斯庙组成,全部用巨石垒成,气势极其巍峨。庙外有巨石筑的高墙环绕,庙内的庭院和大殿座落在巨石砌成的高达数十米的台基上,巨石长19-20米,宽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达2000吨。

  穿过神庙入口,迎面有几块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经过一个六边形的前院,来到祭礼大厅。厅长104.5米,宽103米。厅内有两个祭坛,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于大厅开阔,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长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后墙已毁。厅中原有128根大花岗石石柱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乱遍地。

  大厅西端,有石阶通向朱庇特庙。此庙约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尼禄皇帝时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组成气势雄伟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侧面各19根,共计54根。巨柱高达20米,直径2.3米,均由3节圆柱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毫无粘合剂,而刀刃不能入。朱庇特神庙已濒全毁,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们以其雄伟高峻被视为黎的骄傲,人们常把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并称为黎巴嫩的象征。

  朱庇特神庙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庙。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约建于公元100年。正面耸立8根石柱,侧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径2米,柱上刻满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的精致图案。石柱镶接成长廊,拱顶有巨石浮雕,刻有28个神像。神庙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墙上刻有葡萄和酒壶组成的图案。现在庙顶虽已坍坏,但四壁及石柱尚存。

  巴卡斯神庙前为美神维纳斯庙,建于公元245年。此庙是一座圆形建筑,高68米,宽36米,四周环绕50根石柱,内供奉维纳斯神像。相传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庙畅饮后,就来到这里欢聚。

  巴尔贝克神庙记载了在黎巴嫩这块土地上五千多年的文明,庞大的石料砌成的宫殿建筑,令世人震撼,很难想象当年修建这座神庙时,重达上千吨的石料是如何搬运的?!神庙内所有的石柱都是实心的,米黄色大理石石柱直径多在2米左右;在以米黄和乳白色为主色调的墙面和地面当中,红色花岗石圆柱更加醒目,而且圆柱的表面都是抛光面,说明当时修建神庙的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岩石抛光技术。可以推断大理石的圆柱面在当时也是抛光的,或者连地面和墙面也应该推断为是经过抛光处理的,因为年代久远,大理石经历风化后,抛光面已经荡然无存了。采用的花岗石不是来自黎巴嫩本地,有说是来自希腊,也有说来自埃及,不管来自哪里,说明花岗石与大理石一样,被开发和利用的历史同样久远。

  黎巴嫩建筑业曾经带动了90年代初期的经济繁荣。然而,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房地产市场日渐萧条,黎建筑业陷入生产性危机,并且使困境中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更趋恶化。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以后,特别是在1993年至1997年期间,随着大规模重建工程的展开,黎国内建筑业市场进入罕见的繁荣期,到处建筑工地林立,新开工项目遍地开花。据统计,仅1995年一年,政府批准的建筑许可证面积竟多达3000万平方米,等于首都贝鲁特市区面积的两倍,这对于国土面积只有10452平方公里的黎巴嫩来说,规模确实惊人。 据统计,整个90年代,黎巴嫩建筑业投资额高达100亿美元以上。随着建筑项目数量的激增,建材行业也迅速膨胀起来,以私人投资为主,数十家建材企业平地而起,其投资之巨,生产规模之大,对于黎巴嫩国内市场容量来说,显然超过了合理的范围。90年代中期前后,黎巴嫩水泥项目直接投资达4亿美元,其中仅黎巴嫩水泥公司投资现代化生产线就花了1.7亿美元。黎巴嫩全国4家水泥厂的年生产量从1992年的200万吨迅速提高到1995年的400余万吨。然而,2000年黎巴嫩水泥市场实际需求仅为260万吨,企业40%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经营性亏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国土狭窄,用地紧张,建筑成本也在迅速飚升,贝鲁特市中心建筑用地竟然达到每平方米5000美元的天价。

 

  就在建筑业欣欣向荣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危机已悄然而至。统计显示,早在1995年,黎巴嫩房地产市场就已出现供过于求的迹象,但是市场运作的惯性导致成品房源源不断入市,市场销售很快出现停滞,甚至萎缩,到1998年,无论住宅还是商用建筑均出现大量积压待售。据估计,黎巴嫩现在至少有10万套积压待售的新建住宅,建筑业积压资金多达70-8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黎巴嫩全国积压待售的住宅面积高达总建筑面积的17.62%。 

  黎巴嫩国土狭窄,境内多山,建筑用地本来就不富裕,巨额资金投入导致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黎巴嫩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根本问题是供需之间的不平衡。由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内需求受到极大限制。国外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跨国公司及阿拉伯国家在黎分公司,其次是阿拉伯国家富裕阶层在黎购置住房(或者度假,或者长住),最后是散居世界各地的黎侨。应该说,上述国外需求潜力都很可观,但由于中东安全局势不稳定,宏观经济前景暗淡,加上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官僚、腐败与司法不公正等一系列问题,更使国外需求望而却步。 目前,黎巴嫩政府正在采取对策,调整发展战略,重视国际社会的作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试图改变国内经济状况以及盘活房地产业积压的资金。

  中国建材代表团在黎巴嫩考察期间,分别走访了黎巴嫩工商联合会和黎巴嫩南方商会,就有关建材贸易合作的问题进行了相互交流,通过彼此间的沟通达到了解对方的目的,为两国建材企业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传统意义上讲黎巴嫩是中东建材的中心,中东的建材过去都从黎巴嫩采购,中东地区阿拉伯建筑承包企业也多是由黎巴嫩人管理的。在黎巴嫩从事石材生意和石材加工的企业还是比较多的,石材产品除一部分黎巴嫩本地产的大理石外,其余全靠进口,进口国主要是意大利和埃及,有少量的中国产品。意大利是黎巴嫩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两国间的主要贸易是石材,这里的主要原因是黎巴嫩靠近欧洲,和意大利同处地中海沿岸,还有就是黎巴嫩人比起其他中东阿拉伯国家欧化得更强烈一些。

  黎巴嫩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足够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发挥作用,他们确信中国市场的崛起,会打破中东市场的目前局势,必将对意大利等老牌石材大国形成极大的冲击。黎巴嫩人从感情上也愿意和中国人交往,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在中东以及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黎巴嫩的石材商人对中国的石材价格最感兴趣,对中国石材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非常吃惊,尤其听到我国需要进口石材荒料和中国石材企业有能力和财力到外国购买矿山和开采矿山时,更加关注和中国的合作。在与两家商会分别座谈时,与会的石材企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索要带去的资料,并表示将会参加或参观2004年4月份在上海举办的第11届中国国际石材展览会,届时这些企业会带着采购任务来中国,在中国购买到高质量和价格适中的石材产品。座谈会后,有4家石材企业的总经理又提出单独见面,对中国石材行业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有的企业已经提出将在卡塔尔建立石材加工厂,比较价格而言,更倾向于购买中国的加工设备;有的企业需要了解中国更多的石材加工厂的情况,以便从中国购买花岗石和大理石的产品;有的企业直接拿出购买产品清单,包括天然石材、大理石用胶,石材干挂件、还有中国传统的水磨石产品以及人造大理石、水泥步道广场砖等;还有企业送来黎巴嫩当地出产的大理石样品,希望寻找到中国石材买家,向中国出口该国的石材荒料;有几家企业准备将自己的矿山承包给中国企业开采或者转让矿山股份,与中国石材厂家一道共同开发黎巴嫩的石材资源,开拓中东和国际市场。甚至有一家企业把矿山地质资料也送给本人,希望有中国企业更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矿山和品种,欢迎中国企业到矿山考察,为合作的目的创造条件。

 

  4、体会和建议

  此次中东三国的考察,增加了对海湾及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了解,既领略到了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又能近距离观察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通过参观和考察,可以更细致了解中国产品在中东国家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石材产品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实际上,我国的建材产品尤其是建筑装饰材料,一直没有向中东地区大量的出口,人们的传统观念上只重视欧洲和北美,忽略了中东这块市场。阿拉伯国家强烈的宗教信仰,加上这一地区连年动乱和战争,给这一地区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使人对这个地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实际上,一旦踏上这一地区,就会被这块神秘的土地所吸引。确实在中东这个地区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蕴含着灿烂的文化;广袤的沙漠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连绵的山岗上坐落着现代化的都市;沙漠上建起座座高楼,海岸边坐落着酒店浴场;随着社会的进步,阿拉伯国家越来越对国际社会开放,货物流通领域范围更加扩大,国际社会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合作将会得到加强。

  中东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它几乎涵盖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我国石材企业应该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掌握市场动向,投入到中东地区建设中,不失时机地拓展我国石材产业的市场空间,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我国广大石材企业、石材工作者参考:1)重视中东市场的开发。阿拉伯人非常欢迎中国石材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希望能够买到我国优质的精品石材。参加在中东地区举办的建材展览会和石材专业展览会向阿拉伯用户展示我们的产品是一个重要方面,有实力的企业最好在这一地区的重点国家中设立分公司,及时了解建设工程方面的信息,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让我们的石材产品直接应用到工程当中。展示实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的形象是我国石材企业在开发国际市场进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我们利用价格优势去打败他们,但同时在质量上又不输给他们;2)积极与伊拉克周边国家建筑、建材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伊拉克的战后建设,重视利用多方位、多层面的关系,密切关注伊拉克的局势发展,加强联系,广泛合作,力争在伊拉克重建进程中让我国石材产品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3)在大力推销我国石材产品的同时,还要注意当地石材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互通有无。过去由于我们对这些国家的石材行业不甚了解,不知道这些国家开采生产什麽品种。通过交流,有些类似的进口品种或者是特有品种(约旦和黎巴嫩都有多种米黄类大理石开采)经过质量和价格比较,如果比其他国家物美价廉,就应该选择进口这个国家的原材料;4)我国石材加工机械、加工机具、磨料磨具、石材安装材料、石材化学养护产品及粘结剂等,都应该重视中东市场的开拓。当地石材企业和用户对中国的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样,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是中国的产品在这一地区很强的竞争对手;5)中国石材产业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原始积累阶段。企业赚了钱就会再投入,投资矿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然企业必须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国内有很多原来没有矿山石材企业在得到发展后都在矿山方面增加了投入,加盟到资源开采的队伍中来。约旦和黎巴嫩有很丰富的大理石资源,有许多好的品种是我们很少见到的,当地政府和企业欢迎中国石材企业去那里投资合作开采,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建议我国对矿山有兴趣的企业不妨到那里实地考察一番,在了解当地政策、民风民情以及资源情况后,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在做出正确的决定。合理开发资源,尤其是合理开发、控制国外资源是我国石材行业今后重点发展战略。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材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客服中心:QQ交谈

开通会员:QQ交谈

广告合作:QQ交谈

建站咨询:QQ交谈

石材微信

微信服务号

石商APP

扫描咨询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