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岛崂山上的外文石刻

2013-03-31 阅读:478
1952年出生,1970年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9年考入铁道部成人高校青岛分校车辆专业,后长期在山东青岛工作。爱好旅游和人文地理,在多家报纸发表人文地理、文史方面文章。


    山东青岛崂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秦汉以来就为显贵、文人骚客和僧道所钟爱。所以崂山不仅山雄、石奇、峰险、崮嵬、涧幽、洞异、水秀,而且庙宇古迹遍及整个山区,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据记载,仅历代石刻、碑记即达240余处。崂山石刻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题刻、碑刻和诗刻,还有记事石刻和游记石刻等,最宝贵的是崂山还有很多外文石刻。


    遗留于崂山的各国文字


    在崂山余脉浮山有日文石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攻打青岛的阵亡将士名单。


    崂山上还有16块中英文石刻路标,德人曾经开辟16条步行山间石阶路旅游路线,依次编号,用阿拉伯数字镌刻于石上。字大4厘米,作长方印,涂红油漆,以便识别。游人按号寻路,可免迷途之忧。路标由40厘米的等三角体或正方体的花岗石料做成。从上到下依次写有中文,如“往滑溜口”;英文,如“TOHUALIOUKOU”;靠近地面处则标明路程,用阿拉伯数字,如“1100米”。这些中英文石刻路标已有百年的历史,如今野外穿越的户外“驴族”经常能见到,它们是研究崂山旅游的宝贵资料。


    在崂山北九水风景区则有拉丁文石刻,位置在东大楼,碑文为“耶稣诞生后一千九百三十八 ANNODOMINI MCMXXXVIII
    XIXAPRILJS。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中文为楷书阴刻,字径3厘米;外文为阴刻,字径7厘米。这些1938年的碑刻,镶嵌在墙基石里,至今保存完好。


    德文石刻见证历史


    有一年秋天,我们在攀登崂山顶峰返回途中,路经茶涧,见参场下面有三大巨石拥揽一汪清澈见底的清潭,瀑布从长满绿色植物和山棠花的石缝中流泻直下注入潭中,令人疑是画中之作。潭边巨石上刻有一行德文:“1898、1912 PRINZENBAD”,字迹清晰,老远就能看到。下山后才知道,刻字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叫白鳝湾。崂山史学家蓝水曾经作诗“茶涧得名信不虚,考盘往返忆当初;德人亦解爱奇秀,留有摩崖斗大书。”其中,“斗大书”即指此处著名的德文石刻,这段德文翻译为“王子沐浴之处”。


    据《崂山志》记载,在茶涧,共有两处德文石刻。我们在寻找另一处德文石刻前,查阅资料得知,德国霸占胶州湾的图谋由来已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日,德国政府以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为借口,派舰队进入胶州湾,11月14日晨,德国海军陆战队官兵720人在青岛登陆,守将章高元避战自撤,清政府屈辱求和,11月30日又命章高元率部移驻烟台。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又名《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和开采沿线矿产。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这片新市区,正式定名为青岛,青岛从此沦为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为了达到永久占领青岛的目的,德国殖民者除强签条约、建基地、立建筑外,还大量刻碑记,妄图树碑立传,永久占领青岛。德文石刻就是这样出现的。


    当我们第二次来到茶涧时,经过朋友指点,找到了第二处德文石刻的位置。遗憾的是由于正逢雨后,激流从山上冲下来,一吨多重的圆石头被水冲得像小孩子玩具一样滴溜溜地滚下山去,让人看了惊心动魄。而这处德文石刻在涧的西侧,可望而不可及,几棵葛藤布满整个悬崖,唯独把石刻留了出来,好像给它镶了个花边。后来,我们再去茶涧,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处石刻,得以近距离观赏。石刻有5平方米大,上面密密麻麻刻着德文:“NUR MUT MEIN FREUND BIST DU ERST OBEN WIE WIRST DU TRANK UND AUSSICHT LOBEN”。在石刻旁边有一棵叫“马尿骚”的本地柳树,粗大的根扎在光滑的石头缝里,有的石头已经被它的根挤得粉碎;在靠近河流上方的地方,有一巨石被树干牢牢拦住,河水无奈地在这里改变了方向。我们的民族不正像这棵柳树?不倒、不弯,站在这里见证着崂山的历史。


    此次考察后,针对此德文石刻内容,我们请教了很多德文专家翻译,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位老师翻译得最贴切,他是这样翻译的:“振作起来,我的朋友,当你到达顶峰时,你将会畅饮,并赞叹这美景!”


    苦寻另两处德文石刻


    有朋友告诉我,德文石刻不是两处而是4处。但是,由于现存文献资料均没有其他两处的记载,权威的《崂山志》也说明只有两处。只能这样分析:书上以讹传讹,造成误解。只有实地考察、找出凭据,才能让事实说话。为此我们连续几次上山寻找德文石刻,却始终没有找到。2006年8月,为了寻找德文石刻,我们50多位网友冒着高温来到茶涧,经分析排查后,终于确定德文石刻有4处。先由山水老师带领找到第一处石刻,在迷魂涧北,石刻为“Spassdem Maultier macht viel Lust und Spass,zu steigen auf den Hoffnungspass.”如果按照直译“登上这条希望之路,让这头骡子感到非常有趣,它很高兴”,似乎有点语法不通,难道100年前德人和我们现在称“旅友”为“驴友”一样,他们称之为“骡友”吗?还是因交通不方便,骑着马或骡子上山,才有了这种说法?结论不得而知。我们考察后分析,这块石刻长期未被发现,是因为百年来村民采石不止,造成水道改路,石刻字太小,仅有1平方米大小,在深山里微不足道,又被淹没在树丛中,加上崂山多次普查漏掉,有关资料均没有记载。


    新发现的另一块德文石刻“LERCHE”在山涧最高处,海拔800米左右,为了安全,我们选派了6位身体强壮、经验丰富的“老驴”继续登山寻找。找到的位置在黑风口和茶涧庙的中间,当地叫这个地方为大圈子,百年前曾经盖了一个饭店,俗称鬼子楼,就是“依蕾娜餐馆”。上面的德文“LERCHE”,意思是“云雀”或“百灵”。由于游人罕至,保护很好。LERCHE是当时的海军医官,在崂山柳树台设立麦克伦堡宫疗养院的提议就是他在1898年提出来的。


    据考证,这几处德文石刻都无明显的政治内容,大多是鼓励努力攀登的“打油诗”。


    崂山的外文石刻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在,这些碑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已被破坏。这些石刻是外国侵略者侵占青岛时留下的痕迹,它们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文物资料,也是崂山丰厚的旅游资源,值得保护和研究。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材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客服中心:QQ交谈

开通会员:QQ交谈

广告合作:QQ交谈

建站咨询:QQ交谈

石材微信

微信服务号

石商APP

扫描咨询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