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与“狮”共舞

2013-03-31 阅读:432

各种神态的石狮。

工人在雕石狮。

驱车行使在广汕公路上,你会在马路两旁看到另外一些狮子,在茂密的丛林深处若隐若现。它们有大有小、或卧或立,有的黝黑、有的乳白,有的酷似动画片里的“狮子王”,正占据着某个小土坡,神情严峻地凝视前方,有的眼神里透着戏谑,脚下还踩着绣球。有的形单影只、有的凑成一堆……

  这里不是原始森林,你看到的只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我们平时在广州的大街小巷见到的“新派狮子”,大都诞生在广汕公路两旁这十余家的石雕厂。

  文史专家龚伯洪告诉记者,广州有名的石狮子,大部分在“文革”期间遭受冷遇,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石狮才重新在广州不少建筑物门前出现。一些雕狮艺人来到广州郊区“安营扎寨”。

  李荣德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五十八岁的他,虽然早已“退隐江湖”,可是在这里打了几十年的石狮子,提起他“狮王”的名号,业内无人不知。

  直到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他为广州打造的第一个狮子。“那是上世纪80年代,位于海珠广场的一家银行刚刚开业,突发奇想要在门口打一块石狮子以壮门面,他们找到了我。”

  李荣德精雕细琢了几个月,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终于诞生。“我还记得当年把石狮子运到银行门口的时候,半个海珠广场都戒了严。要知道当时除了一些古典石狮,广州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在机关、银行、公园前摆石狮子的习惯,所以,海珠广场的石狮子一现身,吸引了不少眼球。”

  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石狮子很快就在广州一炮而红,李荣德的生意单像雪花一样飘来。他雕的石狮,有的被不远万里运到美洲大陆,更多的作品则藏身广州的大街小巷。对于李荣德来说,在大街上穿行,一不小心和自己过往的“作品”不期而遇,是很常见的经历。

  从雕木枪到雕狮子

  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的午后,广汕路的石雕厂里只有三三两两的工人在雕琢石头。尘烟在工人的身边弥漫开来,汗水滴滴答答落在泥地上,瞬间就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李荣德说,打石狮子乍看上去是个体力活,可是要想把它做好、做精,没有点艺术家的眼光也是不行的。也许是因为李荣德从来都是以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打磨的每一尊石狮子,所以才能赋予这些石头以生命力,为自己赢得“狮王”的称号。

  “我的身体都是那几年打狮子打坏了的。”李荣德说,每次手里有石狮子要打,他就要陷入茶饭不思的痛苦状态,“觉也睡不好,三更半夜冒出来灵感,不管多晚也会爬起来工作。”

  他告诉记者,当年学习石雕,完全是被生计所迫,虽然做着做着就有了兴趣,可是他太清楚这是个辛苦的行当。“现在衣食无忧,而且市场竞争比过去更激烈,所以我就不做啦!”李荣德笑着说。

  可每当回忆这大半生和石狮子打交道的生涯,他的笑容里还是难掩一丝自豪——“曾经有工艺美院的教授来看我的作品,惊讶地问我是在哪里学的雕塑。很多人不相信我是真正自学成才的。可事实就是如此。”

  不只一个人为此发出惊叹。李荣德想破脑袋,也只能从自己的童年想出个大概的缘由:小时家里穷,他把别人家扔掉不用的木头捡回来,一会儿工夫就可以雕刻出一把精致的小手枪,深得伙伴的喜爱。所以李荣德最早的生意是卖木手枪,一把三毛钱,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这可不算一笔小数目。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赋?”

  可是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有了深深的热爱,和那些数不清的难眠的夜晚,以及滴滴洒落的汗水……他才终于点石成金。

  隐藏在石狮背后的语言

  石狮身上的历史符号

  关于这些或古或今的石狮子,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广州现在的守门狮子,走古典路线的,大多是仿唐或明风格,这种石狮比较有威势,银行门前摆放的多属此类。虽然是“古典派”,也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色彩,有的突出浓郁的“中国风”,沙面一带就有不少这样的石狮子;还有一些讲究的是线条的优美流畅,具象与抽象相结合;有的造型温顺得如宠物狗,惹人发笑,最合适置于商业性的店铺门前。写实型的铜狮多被置于公园植物丛中;有的宾馆建的牌楼瓦脊上有陶瓷小狮把风,牌楼前有石狮守卫,颇够气势。

  另外一类则属于“新派石狮”。它们的设计往往天马行空。比如在某些酒店、购物商场前可以看到仿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人头狮,嘴如鹰嘴、背生双翅的“鹰狮”。

  石狮身上有很多隐藏的语言,带着历史讯息:从汉至唐代,由于官方主导制作,狮子造型多以威猛刚强为主,而从唐末开始,石狮制作已普及到民间,狮子开始表现出一些家畜化的倾向,比如颈上挂铃等。不过,北宋官式石狮虽系带挂铃,但也保存了唐朝威猛之气。而到了金朝之后,石狮不但成对,还有一只或多只小狮跟母狮齐吼的憨态,狮子的凶相转化为笑脸,祥和平安。而到了元明清的狮子,因佛教信仰的日益普及,从户外景观的镇山、镇庙、镇宅、镇桥,到小孩的“长命百岁”护身符,几乎都藏有祥瑞辟邪狮子的身影。

  石狮摆放有学问

  自从走进中国,“狮子”这一形象就开始了漫长的华夏化过程。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石狮子的摆放。其中复杂的学问,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首先是关于左右的区别。一般在大门口都是要摆放两座狮子,而且一定要是一雌一雄、成双成对。怎么判断它们彼此的性别呢?其实很简单,这些石狮子和古人一样,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的男左女右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石狮子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当人从大门里出来时,雄狮应该在人的左侧,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而从门外进入时,则刚好相反。有些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子的话,门的外面(也就是进门方向)是雄狮在右侧,雌狮在左侧;门的里面(也就是出门方向)是雄狮在左侧,雌狮在右侧。也就是说,如果从大门里出来的话,门的内外两侧左边一定是雄狮,右边一定是雌狮。

  上面所述的情况是带有普遍性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例如嘉峪关内侧关帝庙前的石狮子,曲阜孔府前面的石狮子,鼓楼内东华门大街南北两侧的石狮子。这些狮子的造型就比较特别,爪下没有绣球和幼狮,难以区分雌雄。另外,泰山上“孔子登临处”的四柱三门坊前后两面的两对石狮子,却是左雌右雄,与通常的情况正好相反,其中的意义则不得而知。 

  官府的石狮也称“官”

  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铺在须弥座上,四角垂在须弥座的四面)。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

  古代官府和大户人家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狮子在百兽中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塑像也成了权威的象征。官府门外的狮子塑像也当起了“官”。在宫殿左边的狮子代表“太师”,这是朝廷中最高的官阶;右边的狮子代表“少保”,是皇太子的侍卫。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太和殿前就有一对堪称狮子之魁的青铜狮子。

  另外,因为考虑到狮子是从西方进入中国的,所以古人认为石狮应该放于西北方和西方,因为这里是它最熟悉、最活跃的方位,可以占得地利。不过,由于中国古代大部分官府都是坐北朝南,所以石狮也多摆放在南方大门旁。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材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客服中心:QQ交谈

开通会员:QQ交谈

广告合作:QQ交谈

建站咨询:QQ交谈

石材微信

微信服务号

石商APP

扫描咨询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