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6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用“啼笑皆非”形容工程建设领域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保证金,要求清理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中需缴纳的各类保证金。这无疑给建筑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6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住建部副部长易军介绍了相关情况并表示,有关措施初步估算将盘活建筑业企业近万亿元资金。这也昭示着建筑企业曾经的不堪重负即将结束,有关措施将大大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将激发出市场活力。
搬万亿保证金大山
易军介绍,目前工程建设领域,除了依法依规设立的履约保证金、投标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及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之外,各地设立的保证金还多达24种,这24种当中有诚信保证金、文明施工保证金,也有磋商保证金等。
业内人士测算,合同额为6亿元的合同,投标保证金现金总额80万元。履约保证金银行保函总额占合同额的7%;质量保修金银行保函总额占合同额的5%;质量保证金银行保函总额占合同额的2%;安全保证金银行保函总额占合同额的2%;工期保证金银行保函总额占合同额的2%;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现金总额1000万元。
今年4月,住建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各类保证金清查工作的通知承认:在工程建设领域,我国建筑业企业需缴纳的保证金种类繁多,负担沉重,必须清查。
调查显示,各类保证金的总额占到企业年营业收入的10%。而七家央企缴纳的各类保证金,仅2015年度就高达3116亿元,占了他们营业收入的11.3%,大多以现金方式缴纳。据估算,全国加起来,每年的保证金都能超过上万亿。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微利行业,产值利润率不足3%,工程保证金筹措主要来自企业流动资金,有不少是向银行借贷。资金成本高企,进一步降低了利润水平,而且保证金制度对被管理者规范多,对建设单位规范少;对施工单位规范多,对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少,严重阻碍了企业转型发展。
1 2